今天,看到头条号“渝洲南山枰”2017年4月16日发布的一篇文章《名家要论丨廖名春说<周易>“七日来复”,即常说的隔几天就回来》(注:原文单书名号为双书名号,此处由本人所改)。
首先明确的说吧,我不认同这个看法,我认为廖名春教授的这个解释是错误的。
有许多朋友私底下提醒我,你以后谈论别人的学术观点,不认同的话,再不要直截了当地说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,你就委婉地说值得商榷啦。我当时说好好好,我感谢这些好朋友的善意提醒,可是呢,孔老夫子不是说“吾之于人也,谁毁谁誉?如有所誉者,其有所试矣。斯民也,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”。可是谁知道,两千五百年以后,我们在今天,面对是非必须分明、对错必须厘清的大是大非的问题时,还是得生活得小心翼翼,生怕得罪人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,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,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精神,哪里有那种温良谦恭让的迂腐气息。翻开马恩的文章,哪一篇不是直面对决问题?我觉得我们这个社会的文人,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学术精神方面,还有很远的路要走。既然是学术争鸣,又不是人身攻击,我们何必要这样小心谨慎呢?
继续说主题。这篇文章既然引用了廖名春教授的文章,肯定是有来源根据的,绝对不会是杜撰的。果然,文章最后说“此文摘编自廖名春《<周易>卦爻辞时间数量表示的虚与实》”。廖名春教授的这篇文章在网络上也能找到,大家感兴趣可以查阅。不过有批评的声音出来以后,也不排除将来悄悄撤掉的可能性。
现在距离这篇头条号文章的发布,已经五年时间了,廖名春教授有没有新的认识,我不得而知。
暂且就以这篇文章的观点和陈述的理由来做讨论吧。
《周易》一书中,“七日”出现了三次。一处是《震卦》六二爻:“震来,厉,亿丧贝;跻于九陵,勿逐,七日得。”根据头条号文章,廖名春教授认为“七日得”是“不久之后损失了的就会回来”。还说“‘七日’当指时间不长,过不了多久,是几天的意思,并不一定是7天”(注:原文单引号为双引号,此处由本人所改)。一处是《既济》六二爻:“妇丧其茀,勿逐,七日得。”廖名春教授认为“‘七日’不能说是实指,刚好7天,也应该是数日、几天的意思”(注:原文单引号为双引号,此处由本人所改)。第三处是《复卦》的“七日来复”。在解释这里的“七日”的时候,文章先否定了古往今来的几种解释。概括如下:
一是以郑玄、王弼为代表的以“六日七分”解“七日”“卦气说”。
二是以唐人侯果为代表的以“十一月”当“七日”“辟卦说”。
三是以宋儒程颐(1033~1107)为代表的以“阴阳七变”解“七日”“卦变说”。
四是宋人耿南仲(?~1129)用“七日来复”表示“忧患”。
五是今人束景南、刘金明以神秘数字解“七日”。
六是王国维等人的“月相四分”说来解释“七日来复”。
七是舒、钟文为代表的以火历解“七日”。按照辟卦也就是十二月卦的理论,复卦为十一月,但这是以周历建子(十一月)为说,火历则是建辰(即以夏历三月为岁首),所以复卦就成为七月了。
文章认为这些看法“通于此而不通于彼,难以取信”。我也认为这些看法是完全错误的。
头条号文章在后面引用了廖名春教授的两段重要的观点,一个观点是“笔者认为:《复》卦卦辞‘其’可训为‘有’”。这个看法加了笔者二字,起初误以为是该篇头条号文章的作者,结果查了一下廖名春教授的原文,才知道是廖名春教授《<周易>卦爻辞时间数量表示的虚与实》一文中的原话。廖名春教授的这个看法,不敢苟同。尽管引用了吴昌莹《经词衍释》:“其,犹‘有’也”来做证明,可是吴昌莹《经词衍释》里引用的是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和《周语》里的“其”训为“有”的例子,但是那也证明不了《复卦》的“其”就是“有”。这是我们穿插讨论了一个廖名春教授训诂错误的例子。
继续看文章后面的说明,“‘七日来复’,即数日来复,几天后就回复。这里的‘七日’,与《震》卦六二爻辞、《既济》六二爻辞同,皆非实数,都是虚指,言其时间不长也。”这是引用的廖名春教授的观点。
文章最后自信地说:“因此,卦辞‘复,亨。出入无疾,朋来无咎;反复其道,七日来复;利有攸往’,是说阳气复反,亨通。出而又入,没有疾患;群阳复反,没有咎责。阳气的回复有一定的规律,过不了多久必将回复。利于有所前往。”
不知廖名春教授说的“群阳”是个什么货?还能煞有其事的“复反”。这完全是不懂装懂,乱说一气。
但是,文章引用廖名春教授的观点是十分清晰明确的,那就是“七日”是“时间不长”的意思。
否定了别人的观点,一定要清晰地表明自己的观点。
我的看法是,《周易》里的三处“七日”都是“期日”,“七”是“期”的通假字。尽管我们在考证的时候,找不到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和《周语》等古籍里的“七”训为“期”的例子,但是还是能证明这种通假关系。
第一个证据是“七”和“期”读音相同,这个叫以音求义法,训诂中这样的例子很多,或者叫音训法。
第二个证据,就是古人实际的生活情形。“期日”是约定好的日期。古人没有今天的通讯工具,一出门就失去了联系。所以每逢出门的时候,都会约定好一个返回的日子。那些在家或在国内的人就盼星星盼月亮地等啊。等到约定的日子返回来就欢天喜地,等到约定的那一天如果没有回来,就焦急万分。
例如,《世说新语》中有一篇《陈太丘与友期》:“陈太丘与友期行,期日中,过中不至,太丘舍去,去后乃至。”《滕王阁序》说“冯唐易老,李广难封”,就是因为李广多次失道误期,就是走错了路,在约定的日子里没有及时赶到集合地点。
《诗经·国风·卫风·氓》中有几句:“匪我愆期,子无良媒。将子无怒,秋以为期。”这是说男方娶亲的日子约定到了秋天的时候。至于“乘彼垝垣,以望复关。不见复关,泣涕涟涟” 就是登上崩塌的半截墙,踮起脚尖看男方返回的关口,急切地盼着他回来娶亲。
在古代,这样约定时间的例子不胜枚举。
《周易》的《复卦》的“复”,就是返回来的意思,“七日”为“期日”,指约定的日期,卦名和卦文内容刚好一致。这是我们以事实为依据,以事理为准则的原理来考证文本,非常可信。“七日”完全不是“时间不长”的意思,古人离开以后,长途跋涉, 约定返回的时间也可能很长。例如,从鲁国出国去齐国一趟,山水跋涉,在短时间里根本无法返回。
再回过头来看廖名春的注解,廖名春教授在《周易经传十五讲》中说“复卦讲的是阳刚回复的问题”,“复返有一定的规律,过不了七天必将回复,利于前往做事。为什么是‘七日来复’呢?古人有种种解释,都难以令人信服。”从这里看来,廖名春教授对“七日”的看法是和王弼的“阳气始剥尽至来复,时凡七日”看法是完全一样的。
廖名春教授《<周易>卦爻辞时间数量表示的虚与实》一文最后总结说“所以,《周易》卦爻辞的‘三岁’、‘三年’、‘十年’、‘三日’、‘七日’,都不是实指,而是虚数。‘三岁’、‘三年’、‘十年’,都是数年的意思,‘三日’、‘七日’都是数日的意思。”
一言以蔽之,廖名春教授自己对“七日”的解释都是两种看法,一会儿认为“七日”是七天,一会儿又说“七日”是“时间不长”的意思。至于说“复卦讲的是阳刚回复的问题”,那只能是骗小孩子的鬼话了,看来清华大学的廖名春教授完全没有读懂《复卦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