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我们打开“此电脑”,映入眼帘的总是以C盘开头的分区列表。D盘、E盘依次排开,唯独不见A盘和B盘的踪影。你知道为什么吗?
这不得不提到一段计算机存储发展的“化石级”历史。
消失的A与B
在个人计算机的早期(1970-1990年代),硬盘尚未普及,软盘是数据存储的核心载体。当时的电脑普遍配备两个软盘驱动器:
A盘:通常分配给5.25英寸软驱,用于加载操作系统(如MS-DOS)。
B盘:多为3.5英寸软驱,负责数据交换与备份。
每张软盘容量极小(360KB~1.44MB),仅能存储少量文档。双驱动器的设计,极大提升了效率——用户可同时在A驱运行系统,在B驱拷贝文件,免去反复插拔的麻烦。
有趣的是:若电脑仅有一个软驱,系统仍会虚拟出B盘,通过提示“请插入B盘”完成数据中转。
C盘的诞生
1980年代,随着硬盘技术成熟,更大容量(如10MB)的机械硬盘进入个人电脑。由于A、B盘符已被软驱“永久预订”,硬盘主分区只能从C开始命名。
这一规则在MS-DOS 5.0中被正式固化:系统强制将启动硬盘的主分区命名为C盘,后续分区、光驱、U盘则顺延使用D、E等字母。从此,C盘成为系统盘的代名词。
为何从未改变?历史兼容性
尽管软盘在2000年后彻底淘汰(苹果iMac 1998年率先取消软驱),但盘符命名规则仍被保留,原因有二:
1.向下兼容:避免旧程序因盘符变更路径失效。
2.系统逻辑固化:Windows内核始终预留A、B给软驱,即便硬件已消失。
用户仍可手动为硬盘分配A或B盘符,但需谨慎——可能引发软件路径错误。
现代盘符的“灵活变通”
如今,盘符管理更加灵活:
光驱/U盘:可手动指定为X、Y等字母,避免新增硬盘时被挤占。
网络驱动器:支持映射为Z盘等,直接访问云端文件。
硬盘分区:固态硬盘(SSD)无需为性能分区,但分区仍利于数据安全(如系统崩溃时避免D盘资料丢失)。
小知识:那些年的软盘记忆
8英寸软盘(1971):首款商用软盘,大如餐盘,容量仅80KB。
5.25英寸盘:MS-DOS系统的载体,需“写保护贴”防误删。
3.5英寸盘:终极进化版,金属外壳更耐用,直至2007年停产。
一张3.5英寸软盘仅存一首MP3歌曲,而今日最小的U盘容量已是它的3000倍以上。
如今,由于软盘太小,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,基本没有存在的意义,但为了纪念当时计算机的发展历史,所以故留A和B2个盘做为纪念意义的盘符而使电脑硬盘分区从C盘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