默谷资源网

专业网站建设资源库

白幼瘦过时了?今年爆火的“地母系”凭啥这么香?

最近刷社交平台,发现“地母系美人”这个词突然火了!什么周韵、赵丽颖、咏梅……这些被贴上标签的女明星,明明长相各有特色,却都被夸“高级感拉满”。和从前满屏的“白幼瘦”不同,这次大家追的是“像大地母亲般包容”的美——这股审美新潮流,到底是咋火起来的?

从“白幼瘦”到“地母系”,我们到底在反抗什么?

先说说“地母系”到底长啥样。按网友总结,她们脸型饱满圆润,五官大气有“钝感力”,气质质朴又带着蓬勃生命力,像大地一样给人踏实的包容感。这和过去十年流行的“白幼瘦”简直是两个极端——那会儿的审美标准多“卷”啊:皮肤要白得发光,脸型要尖成锥子,体重不过百才算“美女门槛”,连女明星都得天天饿肚子维持“纸片人”身材。

但“白幼瘦”真的让我们变美了吗?多少姑娘为了减肥饿出胃病,为了“上镜小V脸”去削骨,为了“冷白皮”疯狂打美白针……这种单一审美像个紧箍咒,把“美”框成了一个模子,反而让更多人陷入焦虑:“我脸圆是不是不好看?”“我有肉是不是不够精致?”

而“地母系”的爆火,更像是一场无声的反抗。它告诉我们:美不是流水线产品,健康的、有生命力的、能让人感到温暖的,才是真正的高级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以前看‘白幼瘦’总觉得像玻璃娃娃,一碰就碎;现在看‘地母系’,反而觉得她们眼里有光,站在那儿就有让人安心的力量。”

从《诗经》到今天,“地母系”其实是审美的“回家路”

很多人不知道,“地母系”的审美其实早有渊源。

翻历史书就会发现,咱们老祖宗对美的标准,可比现在包容多了。

在母系氏族社会,女性是部落的核心,负责采集、养育后代,所以“丰满强壮”就是美的代名词——那时候的“女神”,得能扛得动猎物、养得活族人,胖不仅是美,更是生存能力的象征[参考内容1][参考内容5]。到了《诗经》时代,这种审美更被写进了诗里:“硕人其颀”“硕大无朋”,夸姑娘“硕”是最高赞美,“肤如凝脂”里的“凝脂”不是说皮肤白,而是形容像凝固的油脂一样饱满有光泽[参考内容1][参考内容6]。

后来审美为啥变了?

有句话叫“楚王好细腰,宫中多饿死”,楚灵王喜欢细腰,大臣们就饿到扶墙走路;汉朝赵飞燕瘦得能站在人掌上跳舞,“腰如约素”成了新标准;到了唐朝,国力强盛物质丰富,又流行起“丰腴富态”的美,杨贵妃的“微胖”反而成了四大美女的代表[参考内容1][参考内容6]。你看,审美从来不是固定的,它跟着社会需求变——当生存需要力量时,“壮”是美;当权力需要迎合时,“瘦”是美;当生活富足时,“丰腴”是美。

现在“地母系”火起来,本质上是我们的社会变了。物质不再匮乏,大家不用再为“吃饱”发愁;女性也不再被局限于“柔弱”的标签,在职场、家庭里都能独当一面。这时候,我们需要的美,不再是“需要被保护”的,而是“能保护他人”的;不再是“精致易碎”的,而是“坚韧有生命力”的——这不就是“地母系”吗?

比“地母系”更重要的,是“美可以有一万种样子”

最近刷到个特别戳心的视频:一个圆脸、微胖的姑娘发了条自拍,配文“以前总觉得自己不符合‘白幼瘦’,现在才知道,我这种‘地母系’也能被夸好看”。评论区全是“姐妹你超有气质!”“这才是真实的美!”——这大概就是“地母系”最动人的地方:它让更多普通人看到,原来自己的“不完美”,也能成为别人眼里的“高级”。

当然,“地母系”不是要取代“白幼瘦”,而是告诉我们:美不该有标准答案。就像网友说的:“有人爱清冷的月光,就有人爱温暖的阳光;有人喜欢精致的小花,就有人偏爱辽阔的草原。” 周韵的中式发髻能穿出端庄,张婧怡的“女酋长”造型能拍出力量感,赵丽颖的圆脸笑起来能让人心里一暖——这些不同的美,恰恰组成了最鲜活的世界。

从“白幼瘦”到“地母系”,我们不是在否定某种美,而是在挣脱审美的枷锁。当越来越多人敢说“我这样就很好”,当“健康”“自信”成为比“瘦”更重要的标签,这才是真正的审美进步。毕竟,美从来不是“我要变成谁”,而是“我本来就是谁”——愿我们都能活成自己的“地母系”,温暖、包容,又自带光芒。

控制面板
您好,欢迎到访网站!
  查看权限
网站分类
最新留言